抱肩榫详细做法
抱肩榫是一种用于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的榫卯结构,其做法如下:
角度与出榫
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角,榫肩出榫和打眼,这样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具体操作步骤
将打截好的木料架起支稳后,在两端迎头截面上分中,用墨斗吊正找直画出中线,标出枋厚、枋宽的实际尺寸,用角尺依中竖线画出枋的四边线,依四方的四角顶点为准在枋身引出楞线。
将楞线外部分砍削去荒、刨光。在上下皮弹上顺身中线,用分杖杆点出小额枋中的位置,用掐退的方法画出直榫或银锭榫。
沿榫宽线开锯至断肩线,抬锯,断肩。然后依“掐退”得来的尺寸,做出“肩膀”。肩膀有回肩、抱肩两种。额枋做完榫之后,在断肩处截面上抹去楞角,倒成一个小圆面,称为“回肩”。如果在断肩处的截面上按柱径围大小,向枋身挖出弧面,再抹去楞角倒圆,称为“抱肩”。枋的榫及肩膀做完之后,在枋顺身四角弹顺身线,倒楞,最后只留上下面的顺身中线外,四面用刨净光,编上号。
结构特点
抱肩榫的结构特点是其45°的斜肩和三角形的榫眼设计,这有助于牙条与腿足之间的牢固连接。在明及清前期,抱肩榫的做法较为复杂,采用一块独木做出的牙条,并利用挂销将束腰、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到了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开始简化,省去了挂销,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制作。
应用
抱肩榫多用于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如方桌、方凳等,通过这种榫卯结构,可以提高家具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通过以上步骤和结构特点,可以了解到抱肩榫是一种结构复杂但牢固的榫卯结构,适用于各种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