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隍庙简介

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它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现存的庙宇为清朝重建。

广州城隍庙在明清时期具有极高的地位,因为广州府的城隍是受省级长官拜谒,地位高于本省其他府城城隍。到了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庙也随之升格为都城隍庙。

原城隍庙有仪门、中门、拜亭、大殿等建筑,拜亭左右有斋宿所,曾被评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1920年,庙宇被拆除,建成约长280米的大街,当时仅剩下大殿和拜亭。1993年,广州城隍庙被列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不对市民开放。2010年10月31日起,城隍庙正式免费对市民开放。

目前,广州城隍庙内有多个重要文物和建筑,包括面积达240多平方米的漆壁画《开天辟地·神仙卷》,四盏2米高的八仙红木大宫灯,以及近6米长的木雕贡案。这些艺术品展示了广州城隍庙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广州城隍庙不仅是广州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了解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宗教和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