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测绘过程
中国的测绘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979年前:模拟产品不寻常
新中国成立初期,测绘装备落后,资料匮乏,物质条件艰苦。
建立了1954北京坐标系,并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精密水准网、重力网的布测。
1975年,我国测绘工作者对珠峰进行了高程测量,海拔8848.13米这一数据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基本地形图施测大规模展开,1958至1969年间累计完成1:1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15020幅,面积达38万多平方公里。
80年代:数字产品逞英豪
我国开始组织数字测绘产品规模化生产,3S技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1982年完成全国一、二等天文大地网布测和平差,建成国家平面控制网,建立了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西安坐标系。
1984年建成国家一等水准网,1988年建成总里程13.6万公里的国家二等水准网,并建立了1985国家高程系统。
1984年至1985年建成1985国家重力基本网,密度和精度大幅提高。
90年代:模拟测绘向数字测绘转变
随着3S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模拟测绘逐渐被数字测绘取代。
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测绘工作的价值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1世纪初至今:信息测绘时代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测绘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卫星多普勒网、航空摄影测量、电子计算机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等新技术广泛应用。
在海洋测绘方面,采用了新的海洋定位系统,推动了中国测绘事业的发展。
党领导测绘事业发展的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测绘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组建测绘机构、兴办测绘教育、开展测绘活动。
测绘法规是国家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性保障,先后颁布了《关于长期保护测量标志的命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法式(草案)》。
测绘基准及其设施是国家为进行测绘工作建立与确定的起算依据、基本参数和基础设施,先后建立起北京坐标系、黄海高程系、重力基准等。
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中国测绘事业从模拟到数字,再到信息化、智能化的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