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在中国的历史
西点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8世纪到19世纪,当时西点烘焙业在西方政体改革、近代自然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并开始从作坊式生产步入到现代化的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和成熟的体系。这一时期,西点开始传入中国。
早期传入
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和中式点心共存的西点。这些西式糕点是由国外引入的糕点,欧洲是西点的主要发源地。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天主教利玛窦神父在来华过程中,将面包生产技术传入了我国沿海的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这大概是西点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
明清之际,寓居北京的汤若望神父用蜂蜜、鸡蛋、麦粉为原料制作“西洋饼”,款待达官贵人。乾隆年间的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也介绍了这种“西洋饼”。
近现代发展
清朝时,西点由传教士传入中国,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1988年,欧米奇团队将纯正的西点艺术引入中国,他们远赴欧洲,探寻西点精神,并创立了专业的西点、西餐人才培养机构。
进入现代后,西点通过日本、台湾进入中国大陆,一开始主要在五星级宾馆里生产制作,供给外国友人餐用。如今,西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融合中式饮食习惯。
文化影响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广为人知的“黄埔军校”。这一创举不仅为中国革命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后世留下了“中国的西点军校”之美誉。
总结起来,西点在中国的历史经历了从早期传入、近现代发展,到成为新生活方式的过程。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