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胜任力模型是谁的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冰山胜任力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个体能力特征的模型,它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模型将人的能力分为两个层次: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显性能力是指那些容易观察和测量的能力,如知识、技能等;而隐性能力则是指那些不易观察和测量的能力,如个性、价值观、动机等。冰山胜任力模型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探讨这一模型的研究背景、核心内容以及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冰山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背景

  1. 人才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如何选拔、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冰山胜任力模型应运而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培养方法。


  1. 传统人才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人才评价方法主要关注显性能力,如学历、工作经验等,而忽略了隐性能力。这种方法往往导致企业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无法全面了解个体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麦克利兰的研究成果

麦克利兰通过对大量成功人士的研究,发现成功人士的隐性能力对其职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他提出了冰山胜任力模型,旨在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和评价人才。

二、冰山胜任力模型的核心内容

  1. 显性能力

显性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进行提升,是企业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


  1. 隐性能力

隐性能力包括个性、价值观、动机、自我认知等方面。这些能力不易观察和测量,但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个性:个体的性格特点、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能力等。

(2)价值观: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等。

(3)动机:个体的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归属动机等。

(4)自我认知:个体对自身能力、优势和不足的认知。

三、冰山胜任力模型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1. 人才选拔

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综合考虑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通过冰山胜任力模型,企业可以全面了解应聘者的能力特点,从而选拔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1. 人才培养

(1)针对显性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升员工的显性能力。如组织专业培训、鼓励员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等。

(2)针对隐性能力: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升员工的隐性能力:

① 建立健全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② 加强员工心理素质培训,提高员工的情绪稳定性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 通过团队建设、拓展训练等活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1. 人才激励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激励员工,发挥其潜能:

(1)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需求。

(3)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四、总结

冰山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培养方法,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充分运用该模型,全面了解和评价人才,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个人也应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战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