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防疫规定

餐饮行业的防疫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员工健康管理

员工每日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询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员工必须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才能上岗,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员工应遵守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消毒,特别是在接触食品和餐具前后。

环境卫生与消毒

餐厅应保持环境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特别是高频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桌椅、餐具等。

餐具应经过高温消毒或其他专业消毒方式处理,确保无菌。

食堂应配备充足的洗手液、纸巾等清洁用品,并确保设施正常使用。

食材采购与储存

严格控制食材供应链,确保食材的安全性和卫生质量,优先选择有清洁、消毒措施的供应商。

食材入库前要进行检验,确保供应商的证书和证明文件真实有效。

食品应按照储存要求分类分区储存,防止交叉污染。

顾客用餐管理

餐厅入口应设置体温检测点,对进入餐厅的顾客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发热症状者禁止入内。

顾客用餐前需进行实名登记,包括姓名、联系方式、用餐时间等信息,以便于疫情追踪。

餐厅应采取分散用餐措施,减少人员密集,可采取预约制度、分时段用餐等方式。

无接触服务

提倡使用无接触方式接收订单和支付,如手机扫码点餐和支付,减少人员接触,降低传播风险。

员工培训与教育

全员参加疫情防控培训,提高员工对于个人卫生、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理的认知和能力。

定期对员工进行防疫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内部管理与应急准备

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制定企业内部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

配备必要的防疫物资,如口罩、体温检测设备、洗手液、一次性手套、消毒用品等,并正确储存和使用。

员工一旦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应及时报告所在单位,暂停工作,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餐饮行业的卫生安全,防止疫情的传播,保障员工和顾客的健康。各餐饮企业应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