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中坐标转换

测绘学中的坐标转换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它涉及将一个坐标系中的点坐标转换为另一个坐标系中的坐标。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平移、旋转和缩放等数学变换。以下是一些关于坐标转换的详细信息和步骤:

确定转换类型

根据源坐标系和目标坐标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转换方法。常见的转换类型包括改正数转换、椭球变换、静态转换和动态转换。

收集重合点数据

在源坐标系和目标坐标系中,选择一定数量的重合点数据作为转换的基础。这些重合点应具有高等级、高精度、局部变形小、分布均匀且覆盖整个转换区域。

计算转换参数

利用重合点数据,按照选定的转换方法计算转换参数。转换参数可能包括平移量、旋转角度和缩放因子等。

验证转换精度

使用一部分重合点数据对计算出的转换参数进行验证,确保转换精度符合要求。通常通过计算重合点坐标残差,并剔除残差大于3倍点位中误差的数据点,重新计算转换参数,直到满足精度要求为止。

实施坐标转换

利用计算出的转换参数,对源坐标系中的点进行批量坐标转换,得到目标坐标系中的对应点。

检查转换结果

对转换后的坐标进行检查,确保其与目标坐标系中的实际位置相符。可以使用未参与计算转换参数的重合点作为外部检核点,其点数不少于6个且均匀分布,以评估转换精度。

具体坐标系转换方法

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之间转换

平移变换:通过改变坐标系的平移量,将点从一个坐标系平移到另一个坐标系。

旋转变换:通过旋转矩阵将点从一个坐标系旋转到另一个坐标系。

缩放变换:通过改变坐标系的缩放因子,将点从一个坐标系缩放到另一个坐标系。

控制点坐标转换方法

重合点选取原则:选择两个坐标系下均有坐标成果的控制点,原则包括等级高、精度高、局部变形小、分布均匀、覆盖整个转换区域。

转换参数计算:利用重合点和转换模型计算转换参数,并通过最小二乘法优化参数,直到满足精度要求。

坐标转换:利用计算的转换参数,进行坐标转换。

精度评价:采用内符合和外符合精度评价,依据重合点残差中误差评估坐标转换精度。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之间的转换

目前的ITRF已有多个版本,如ITRF88、ITRF89、ITRF90、ITRF91等。不同版本之间的转换需要依据相应的转换参数和模型进行。

常用坐标系

北京54坐标系:从原苏联“1942普尔科沃大地坐标系”引入,特点是局部网平差,误差积累大,精度不均。

西安80坐标系:1951年开始布设天文大地网,1982年完成整体平差,基于北京54并通过椭球多点定位建立。

WGS84坐标系:广泛用于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个大地坐标系统。

CGCS2000坐标系:中国国家标准大地坐标系,基于WGS84椭球,适用于中国境内。

坐标转换应用

地图制作:在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之间进行坐标转换,确保地图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GIS软件中进行坐标转换,以便于数据管理和分析。

导航系统:在GPS等导航系统中,坐标转换是确保定位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通过以上步骤和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准确转换,满足各种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