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特性
景观设计具有以下特性:
综合性: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物、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兼顾整体的环境,并在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涉及人文科学、艺术学、社会学、视觉心理学、民俗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
开放性:
景观艺术作为建筑外部视觉空间,应当是开放型的、公开的、有公众参与批评认同的公共性空间场所。这些场所如城市广场及绿地,为人们提供共享的外部空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体现人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
民众性:
特定区域的文化直接影响城市景观的建设,而优秀的城市景观也会反过来影响民众的行为和心理。民众对环境的解释、感觉、信念与判断,通过其行为举止得以体现。
独特性:
由于自然、区域及不同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环境空间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空间形态。景观艺术设计应体现这些独特性,创造出具有个性化和特色的空间。
延续性:
城市是历史的延续,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景观设计应体现城市的这种历史过程与先后顺序,通过历史遗存给人以自然、亲切、丰富而不刻意的印象。同时,设计中应融入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和理念,如对称、均衡、协调等原则。
情境化:
景观情境化是将景观变成为制造情境的手段,让景观成为体验过程中的道具和工具。例如,迪斯尼的童话世界就是依靠情境化景观打造出来的。
多要素综合:
现代景观设计特点包括构成的多要素自然与人文,诸多元素的综合刺激。设计中应考虑物理元素(如空气、山川、自然风景等)、构景材料的机理和质地,以及社会风情、民俗、伦理观念和宗教意识等人文要素。
时空多维性:
空间具有广延与无限性,设计时需考虑季相、时相、位相以及人的心理运动所形成的时间轴。
多主体评价:
评价者包括设计者、经营者、公众,评价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使用者需求适应:
设计需考虑使用者的阶层、文化素质、年龄结构等差异,满足其多种需求和方位适应。
生态性:
在生态旅游景观设计中,要注重生态的保育和修复,体现自然要素之美,并将生态环境与观光作用结合在一起。
这些特性使得景观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满足功能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