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荔枝公园的故事
深圳荔枝公园的故事始于1983年3月28日,当时它只是蔡屋围大队的一个林场,而荔湖则是一片水田,山坡上种满了荔枝树。由于这一显著特征,公园最终被命名为荔枝公园。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初期,市内公园数量较少,荔枝公园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附近工业区的劳动密集型工人提供了一个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1987年,荔枝公园基本建成,并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现已成为一个美丽的公园,深受深圳市民喜爱。公园东北角的大家乐舞台,在周末经常吸引大批年轻人聚集。
荔枝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深圳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公园周围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如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原深圳图书馆)、深圳博物馆旧馆、深圳科学馆、新闻大厦等,这些都是深圳特区建设初期的“八大文化设施”。
公园内的589棵老荔枝树见证了深圳早期的农业种植和农耕历史文化。后期公园的建设改造,融入了岭南园林艺术,拥有“瑶池飞瀑”、“羽翔鳞跃”、“亭桥揽月”等风景,以及书法大师们的泼墨挥毫和刻石题匾等人文景观。
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和南山荔枝节期间,游客可以入园品尝新鲜的荔枝,享受这一南国佳果带来的美味。
总的来说,深圳荔枝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一代市民的共同回忆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