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兵马俑是怎么来的
西安兵马俑,全称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殉葬制度的产物。以下是关于兵马俑由来的详细解释:
古代殉葬制度
兵马俑源于古代的人殉葬俗。在古代,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陪葬品为奴隶主殉葬。这种做法在战国时期逐渐被废止,出现了以俑殉葬的做法。
秦始皇的决定
秦始皇嬴政在准备自己的陵墓时,原本打算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为自己殉葬。但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决定采用陶俑来代替人殉。李斯的理由是人殉会引起社会骚乱,而陶俑则更为安全。
制作过程
兵马俑是用陶土制成的,制作过程包括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兵马俑是先烧后接,有的则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发现与发掘
兵马俑最初发现于1974年3月,当时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村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通往兵马俑的通道。随后,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部挖掘到二号坑,同年5月,三号坑也被发现。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陪葬坑的布局
兵马俑被分为一、二、三、四号坑,这些坑里的陶俑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模拟古代军队的阵型。具体进击顺序为:先让二号坑入口处的跪射俑射箭扰乱秩序,然后步兵出来,接着是组合的人骑马和马拉车的俑。
综上所述,西安兵马俑是秦始皇为了替代人殉而制作的陶俑,它们不仅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