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在医学教材中的中文术语是什么?

中风,在医学教材中的中文术语通常被称为“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的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功能障碍。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左右。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20%左右。

一、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即血管壁上的脂质、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表情不正常等。

  2. 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3. 情绪变化:如焦虑、抑郁、幻觉等。

  4. 植物状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长期植物状态。

二、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当血管破裂时,血液流入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导致脑组织受损。

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发性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

  2. 意识障碍:轻者可出现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

  3.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表情不正常等。

  4. 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等。

脑卒中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病史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等。临床表现包括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头痛等。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等,可明确脑卒中的类型、部位、范围等。

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急性期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治疗,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

  2.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以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3. 预防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等。

总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了解脑卒中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猜你喜欢:专利与法律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