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测绘大师
中国历史上在测绘领域做出显著贡献的大师有以下几位:
沈括(1031-1095),宋代著名科学家,他在天文、地理、测绘、仪器制造诸领域均有杰出贡献。他编绘了二寸折一百里(相当于1:90万比例尺)的《天下州县图》,并首次把全部相邻州县间的方位和距离,以数据文字形式记寻编册。他还发明和发展了许多精密易行的测量技术。
苏颂(1021-1101),宋代著名测量学家和测量仪器制造专家。他在宋哲宗元右年间(1086-1093),在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建造一台高约12米,宽约7米,重约20多吨的水运仪象台,这是一种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测量仪器,能用多种形式来反映及观测天体的运行,既能演示天象、观测天象,又能计时、报时。它是中国古代的卓越创造,与500年后欧洲的锚状擒纵器非常相似,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郭守敬(1231-1316),元代著名天文大地测量学家。他在天文、历算、地理、测绘、水利等领域,均有突出成就,特别是水准测量中,他首创以我国沿海海平面作为水准测量的基准面,并创立海拔这一科学概念,这不但对于我国测量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世界测绘史上杰出的科学成果。
张衡(78年—139年),东汉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他发现地球是圆的,并沿南北极轴旋转,黄道是太阳运行轨道,与赤道交角为24度,为天文大地测量和大范围的地图测绘提供了理论基础。
裴秀(224年-271年),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王之卓(1909年12月16日—2002年5月18日),河北丰润人,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武汉测绘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他奠定了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基石,并提出了“王之卓公式”,确立了中国航测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刘先林(1939.4.19—),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测绘专家,被誉为测绘界的“工人师傅”。他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德仁(1939年12月31日生),江苏泰县人,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在测绘领域做出显著贡献的大师有沈括、苏颂、郭守敬、张衡、裴秀、王之卓、刘先林和李德仁等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