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

教育本质的研究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议题,涉及多个层面的理论探讨。以下是对教育本质文献的综述:

历史谱系

早期观点:教育本质的讨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如《杨贤江教育文集》中提出的“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本质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代初期至1976年):受苏联影响,认为教育即上层建筑。

第二阶段(1977年至1988年):教育本质的探讨变得多元化,出现了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等不同的观点。

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对教育本质开始重新反思,并展开了持续的争论。

典型教育本质观评述

上层建筑说: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教育受经济基础决定,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紧密相关,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多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具有多种属性,如上层建筑属性、生产力属性等。

培养人说: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的思想和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说:认为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认识误区

质与本质混淆:将教育的性质与本质混为一谈。

客观描述与价值取向不清:未能清晰区分对教育本质的客观描述与价值判断。

简单化与复杂化并存: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过于简化或过于复杂化。

缺乏立体感:研究视角单一,未能全面考虑教育的多维性。

研究方法局限: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未能全面揭示教育本质的复杂性。

研究路径

研究内容转变:从探讨“教育是什么”转向“教育应是什么”。

研究视角多元:从单一视角转向多维视角。

思维方式转变: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再到复杂关系思维。

经典理论

国外教育家观点:如柏拉图提出教育是心灵的转向,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

国内教育家观点:如叶澜指出教育是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有意识的直接影响。

结论

教育本质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理论探讨和认识误区。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教育本质的多元性、实践性和复杂性,采用更加多元和深入的研究方法来全面理解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