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生产对石料含泥量有何限制?

机制砂生产对石料含泥量的限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制砂的定义及生产过程

机制砂,又称人工砂,是指通过机械破碎、筛分等工艺,将天然石料加工成粒径小于4.75mm的细粒砂。机制砂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开采:选择适合加工机制砂的天然石料,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 破碎:将开采的石料通过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等设备进行破碎,得到一定粒度的石料。

  3. 筛分:将破碎后的石料通过振动筛、圆振动筛等设备进行筛分,得到不同粒径的砂。

  4. 清洗:将筛分后的砂料通过水洗、风选等工艺去除杂质,提高砂的清洁度。

  5. 干燥:将清洗后的砂料进行干燥处理,降低砂的含水量。

  6. 包装:将干燥后的砂料进行包装,以方便运输和储存。

二、石料含泥量对机制砂质量的影响

石料含泥量是指石料中泥质、粉质等细小颗粒的含量。石料含泥量过高,会对机制砂的质量产生以下影响:

  1. 影响砂的粒度分布:含泥量高的石料在破碎、筛分过程中,泥质、粉质等细小颗粒容易混入砂中,导致砂的粒度分布不均匀,影响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 降低砂的强度:含泥量高的石料在加工过程中,泥质、粉质等细小颗粒会降低砂的强度,影响砂的力学性能。

  3. 增加砂的含水量:含泥量高的石料在破碎、筛分过程中,泥质、粉质等细小颗粒容易吸附水分,导致砂的含水量增加,影响砂的干燥程度。

  4. 影响砂的清洁度:含泥量高的石料在加工过程中,泥质、粉质等细小颗粒容易混入砂中,降低砂的清洁度,影响砂的工程质量。

三、机制砂生产对石料含泥量的限制

为了确保机制砂的质量,机制砂生产对石料含泥量有以下限制:

  1. 国家标准要求:根据《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标准,机制砂的含泥量应≤3%。对于特殊用途的机制砂,如铁路、水利等工程用砂,其含泥量要求更为严格。

  2. 企业内部标准:为了满足不同工程对机制砂的需求,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更为严格的含泥量标准。例如,企业可以将含泥量标准定为≤2%或≤1%。

  3. 原料选择:在选择石料时,应尽量选择含泥量低的石料。对于含泥量较高的石料,可以通过增加破碎、筛分、清洗等工艺环节,降低石料含泥量。

  4. 生产过程控制:在机制砂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环节的工艺参数,确保石料含泥量得到有效控制。例如,在破碎过程中,适当调整破碎腔的尺寸和角度,提高破碎效率,降低石料含泥量。

  5. 质量检测:在生产过程中,应定期对石料含泥量进行检测,确保机制砂的质量符合要求。

总之,机制砂生产对石料含泥量有严格的限制。为了确保机制砂的质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石料含泥量,提高机制砂的力学性能和清洁度,满足不同工程对机制砂的需求。

猜你喜欢:金元素在线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