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基础精度

测绘基础精度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详细程度和准确度。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详细程度

详细程度是指野外地质现象能够在图上准确且详细地表示出来的程度。为确保工程地质图的详细性,需遵循同比例尺的原则进行绘制。具体而言,图上投影宽度达到2mm的地层或地质单元体,均应按照所选比例尺进行准确反映。对于投影宽度小于2mm但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地质单元(如软弱层、标志层、断层、泉等),应使用超比例符号进行表示,以确保其在图上的可见性和重要性。在观测点的布置上,应与测绘比例尺相同的地形底图保持一致。具体而言,每1cm方格内平均应布置一个观测点。在复杂地段应适当增加观测点数量,而在简单地段则可适当减少。同时,应计算并统计每平方千米内的总观测点数,以确保观测的密集度和准确性。例如,在测绘比例尺为1:1万的地形图上,1cm相当于实地100m,此时控制标准为每平方千米内应有100个观测点。

准确度

准确度是指图上各种地质界限与实际位置之间的允许误差范围。为确保工程地质图的准确性,需对地质界限的误差进行严格控制。以下是不同比例尺下对应的误差界限:

大比例尺测绘(如1:1万):应采用仪器进行定点,以确保地质界限的准确性和精确度。误差范围通常更为严格。

其他地段: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范围,但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确保工程地质图的整体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精度的一般定义

精度是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允许的误差范围。例如,1级精度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允许有百分之一的误差,0.5级精度表示两者之间允许有千分之五的误差。对于同一测量若干次,因测量的仪器和对象是一样的,总精度也是一样的,但视值可能有一些变化,而总体误差是在这个精度范围之内的,否则其中有一些变化或测量仪器不稳定等。

具体测绘精度要求

工程地形图精度:平面控制网精度应能满足1:500比例尺测图要求,四等(含四等)以下平面控制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0.1mm,地形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中误差:一般地区0.8mm,城镇工矿区0.6mm,水域1.5mm。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所选基本等高距的1/10。碎步点采集,使用全站仪和GPS采集时,必须进行点验证,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平面不应超过图上0.2mm,高程不超过1/5等高距。细部坐标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差:主要建筑物5cm,2cm。

其他相关精度数据

RTK(实时动态测量)水平精度:±1cm+1ppm,即本身有1cm的误差,离基站每超过1公里,会多1毫米的误差。ppm是百万分之一的意思。

综上所述,测绘基础精度要求在详细程度和准确度两个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具体到工程地质图,要求每平方千米内应有足够的观测点,并且地质界限的误差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地形图测绘,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也有明确的要求,不同区域和用途的地图有不同的精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