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期的厨具
石器时期的厨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鼎:
鼎是一种古代煮食器,材质以青铜或陶为主。鼎除了作为食器,也有鼎是被用作承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甚至还有的被用作刑具。
鬲:
鬲是一种古代炊器,用于烧煮加热。陶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至战国晚期,随着灶台的普及,逐渐被釜取代。鬲可以与甑配套构成甗,形成类似与蒸锅的炊具。
甑:
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用来蒸饭。它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甑内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釜:
釜表示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甗:
甗是一种复合炊具,下部是鬲或釜,用于盛水加热,上部是甑,盛放食物,下方的水蒸气通过甑底部的孔洞加热食物,就像现在的蒸锅、笼屉。
鬶:
鬶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陶制炊事用具,用于盛装流质食物并烹煮。但因为更适合倾倒,比鬲功能更齐全,在中国古代炊具中独具特色。
斝:
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石锅 和 陶锅:
石锅是一种古老的烹饪器皿,主要用于炖煮食物,保温性能较好;陶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烹饪器皿,主要用于炖煮和炒菜,热传导性能较好。
这些厨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从最初的土坑灶到后来的铜锅、铁锅,反映了人类烹饪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