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伏作文

晒伏

晒伏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将粮食、衣物等搬到太阳底下暴晒,以达到去湿、杀菌、灭虫的效果。麦子里长一种叫“牛子”的蛀虫,最喜欢躲在粮仓里吃麦子。夜深人静的时候,甚至能听到它们刺啦刺啦的啃啮声,像下着让人发毛的小雨。这些可恶的家伙,有时吃饱后还明目张胆溜达到粮仓空余的地方,密密麻麻一层,让人看着可恨。还有一种蛾子,寄生在麦粒中,一出生就不愁吃喝,像个“富二代”,白白胖胖的。三伏天里,父亲将麦子往滚烫的地上一倒,这些白蛾子、黑牛子终于慌了神,急匆匆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乱爬寻找生路。优越的生活让它们竟不会使用翅膀,一些没有及时逃到阴凉处的被活活烙死。黄昏收麦子时,顺风一扬,蛾子、牛子飘落一地,成为小鸡们的美餐。如今,没有多余的麦子给我们晒,晒伏的重头戏就变成了衣物。母亲在大门口摆两条板凳,搁上抹干净的门板,摊开衣服鞋袜。又在院子里几棵大树上拉起绳子,晒上棉絮被褥。最后,搬出簸箕,把压箱底的东西也倒出来。我从未见过母亲箱底的宝贝:一对绣花鸳鸯枕、两床描金缎子被。母亲说这是她的嫁妆,一直舍不得用。

三伏天

三伏天是暑假中最热的时节,经过最长梅雨季的冲刷,天空变得一层不染,太阳放射出在梅雨中久久不能散发出的光和热。气温暴涨,人们还没准备好,就被太阳晒了个“措手不及”。太阳越来越辣,气温越来越高,整个世界瞬时变成了“大火炉”。最先有反应的是柏油马路,随着气温越来越高,柏油马路像被灌了水一样,开始慢慢变软,最后软得像棉花一样。水泥地被晒得滚烫滚烫的,好像马上就要变成岩浆似的。土地也被晒裂了缝,许多小草都掉进缝里。剩下那些“幸存”的小草,个个都无精打采地趴在那里,好像被晒枯了。大树们个个像僵尸一样,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那些碧绿的叶子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仿佛变成了一堆垃圾。树上的知了有气无力地叫着,好像在抱怨“热死了,热死了……”。有的知了还从树上掉了下来,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烤焦了。这时的人们更是“花样百出”,最痛苦的就是女士们,因为怕被晒黑,于是用纱布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像个“俘虏”一样。男士们恰恰与他们截然相反,个个恨不得光着身子。平时十分乖巧的宠物狗也赖在树下不肯走了,懒散地伸出舌头大口大口地喘气。许多流浪猫宁愿忍着恶心的气味躲到垃圾箱里,也不愿出来被太阳炙烤。

晒伏的乐趣

三伏天虽然炎热,但也带来了许多乐趣。雨后的天气转晴,大家都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有抓紧晒衣服被子的,有出来透气的,有摆摊买卖的,形形色色的人让外面一下热闹起来。相比农民伯伯的烦恼,河边的人们明显快乐了许多,有些人拿着渔网,抄网,在河边忙个不停,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捞了满满两大桶的小龙虾,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看着他们穿着大裤衩在水里被冲的东倒西歪,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我问妈妈:“他们都不怕危险吗?”妈妈说:“当然危险,我们可不能学他们,下水玩是开心了,可水火无情,我们还是应该到游泳池那种有安全保障的地方玩。”

三伏天的记忆

儿时的伏天,母亲会趁着农忙间隙,把家里的被褥、存放在衣柜里的衣服都晾到外边暴晒。民间有“六月天,家家晒红绿”的讲究,红绿指的是衣服,因为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最长的时候,所以大家多会选择这段时间“晒伏”。趁着这个时期河里水满,把被褥都拆洗一遍,再找机会重新缝制。我们小孩子也来凑热闹,帮着拆、洗、晒、缝。

这些作文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三伏天的炎热天气、人们的应对方式以及晒伏的传统习俗,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三伏天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