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家法的作文

灌肠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制作方式,不同地区和家庭有着不同的灌肠方法和习俗。以下是一些关于灌肠的作文:

灌香肠

每年过春节,我们家都会灌香肠。我特喜欢吃香肠,因为它味道特别香,特别有嚼劲,但我一直不知道香肠是怎么灌成的。今年,我终于有机会目睹,才知道灌香肠如此复杂。那天,爷爷买回来十几斤猪肉和一些小肠。奶奶先把猪肉洗干净,然后将肉剁成肉末,放在盆里,把准备好的糖、盐、胡椒粉和料酒一起倒入盆里,再均匀地搅拌,盖上盖子,放在一边。奶奶说,这是为了让作料完全浸到肉里。随后,奶奶又把小肠洗干净。午饭后,奶奶拿来一个空雪碧瓶,洗干净后把瓶底这一端剪下,开始灌香肠了。我很好奇地问奶奶:“这么点儿小肠能灌得下这么多肉?”奶奶笑着说:“那你就看我的本事吧!”只见奶奶不紧不慢地把小肠口套到雪碧瓶口上,然后把盆里的肉放入瓶口,用筷子轻轻地往前推,肉就顺着瓶口慢慢地进入小肠。奶奶再用手往下抹,原先细细的小肠鼓起来了,瘦肉变成了红色,肥肉变成了白色,红白相间,很是好看,我都看呆了。奶奶动作麻利,不一会儿,一大盆肉就灌完了。灌好的香肠,拿出去风干,过几天就可以吃了。一想到香肠的美味,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灌香肠的过程

今天,爸爸灌香肠,我看见桌子上放了一个大盆,大盆里有许多肉,我还看见一个小盆,小盆里有水,水里面有许多肠衣,爸爸把灌肠机固定在扳子上。爸爸拿了一根肠衣,然后对着肠衣吹了一下,又灌了一点儿水,再把它套在灌肠机的出口,妈妈把线系在肠衣的一端,又拿了一根针在肠衣上扎了几个洞,爸爸左手拿了一把肉,右手转动着摇把。一会儿,肠衣慢慢地出来了,大约有一米长,有的比它长,有的比它短,就象一条蛇,我觉得真有意思。

灌糯米肠

我的家乡东阳过年有个习俗就是---灌糯米肠。农历二十九的早晨,我匆匆忙忙赶到爷爷家,一阵糯米香扑鼻而来,原来是奶奶在灌糯米肠呀!我急忙坐下和奶奶一起灌起来。先在肠子的一头打上一个死结,拉紧之后用可乐瓶的半个瓶口套在肠内,在半个可乐瓶的大口子里舀进适量的咸糯米,倒上大部分水,用筷子捅一捅,等糯米宝宝全部滑进肠子里,就可以把可乐瓶漏斗取下来了,顺便在这口子上也打上死结。最后,把肠子里的米捏匀了,烧熟,切成片,煎一煎,炸一炸,就这样,一碗香香脆脆的糯米肠就出炉啦!不过猪肠子买来后还要清理一下,用盐水泡上五、六天呢!

胶州灌肠

灌肠,又名“血肠”,惟胶州而独有,真可称得上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地方风味小吃。它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可它的制作历史却与昔日胶州湾上贸易的繁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胶州灌肠,不同于用肉调淀粉做成的香肠、辣肠、红肠之类,它是用猪血调愉荞麦面和葱姜等佐料,用新鲜猪大肠灌制而成。它不但营养丰富,还具有滋补、通便、防治糖尿病等多种功效。特别宜于在秋冬季节食用。解放前,济南、青岛、东北等地,都有胶州人经营的灌肠摊和灌肠锅,曾一度与潍坊的朝天锅齐名。胶城制作灌肠的名手,解放前后要数姜二和他的外甥两家。他们制作灌肠的标准是:血要鲜、肠要肥,料要齐、火要稳。配料讲究,制作精巧,火候把握得好,真正体现出胶州灌肠的“鲜、嫩、香、烂”四大特点,吃起来美味可口,回味悠长。

这些作文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细节,展示了灌肠这一传统习俗的丰富多样性和趣味性。无论是家庭灌肠还是商业制作,灌肠都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成为美食文化的一部分。